联系我们: 0371-69682111 咨询电话:0371-69682333
    辟谣|生活中的“小常识”真的靠谱吗?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0-14 08:46:59  
    我们从小到大就听过许多生活小常识,经常耳濡目染的我们将这些叮嘱视为良言真理,不但自己时刻谨行,还会将这些真理告诉其他朋友和晚辈。有多少我们所笃信的谣言骗了我们多年
            我们从小到大就听过许多生活小常识,经常耳濡目染的我们将这些叮嘱视为良言真理,不但自己时刻谨行,还会将这些“真理”告诉其他朋友和晚辈。有多少我们所笃信的谣言骗了我们多年,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别再说这些食物不能一起吃啦!
    谣言:许多食物是相克的,不能一块吃,例如螃蟹和柿子,虾和维生素C。相克的食物一块吃,轻则呕吐、腹泻,重则会有生命危险。
    真相:“食物相克”的理论可谓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食品谣言,大多数食物相克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许多研究者已经通过科学实验对众多广为流传的相克食物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实验对象种种反应均属正常,并无相克现象。出现“食物相克”的真正原因是食物不洁、食用方法不当、饮食过量、过敏体质、乳糖不耐等。
    经研究,虾与维生素C、菠菜与豆腐、鸡蛋和豆浆、蜂蜜与豆腐等一百多种“相克食物”的理论均是不可信的。
     
    这些禁忌真的科学吗?
    传言:身体有伤口不能吃酱油、巧克力等深色食物,否则新生的皮肤会变黑,还会留下疤痕。
    真相:伤口愈合得好不好,会不会留疤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看伤口的大小,感染程度,处理伤口时清创缝合和抗感染是否到位,以及人体的营养状况等,与食物的颜色深浅没有关系。至于伤口处皮肤变黑,主要是因为皮肤细胞受损后,激活了酪氨酸酶的活性,导致黑色素生成。当然,饮食和药物对伤口也是有影响的,如果服用了一些容易着色的药物,或者食用了一些含铁量高的食物等则会影响新生皮肤的颜色。
    传言:经期、坐月子期间不能洗澡、洗头,会引起头疼、衰老等,老时还会有后遗症。
    真相: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洗澡、洗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可以消除肌肉和神经疲劳。洗澡、洗头清洁了身体,反而可以减少细菌感染。但此时女人身体抵抗力较弱,要忌冷水澡,忌盆浴,小心着凉。所以经期和月子里都是建议洗头洗澡的,但是建议淋浴、注意保暖、及时吹干头发。
     这些都是健康的“晴雨表”?
    谣言:健康人两只手的拇指必须有月牙,双手要有八到十个月牙为最好,有六个月牙才算基本健康。
    真相:指甲上的“月牙”只是指甲生长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现象,它是新生的尚未角质化的指甲。一个人的月牙数量大小与自身的新陈代谢速度有关,代谢速度快,月牙相对来说比较大,反之则较小或不明显。虽然身体的某些变化可能改变“月牙”的大小,但用“月牙”的数量和大小来评判是否健康是不正确的。
    谣言:一些广告商和养生栏目说“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如果pH值在7.35以下,身体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得多种疾病。人们平时可以吃一些碱性食物对体质进行调节。
    真相:“酸性体质”是一个“伪概念”。人体的不同体液pH值也有所不同,比如胃液就是强酸性的。正常情况下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一旦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高于7.45会发生碱中毒,酸中毒和碱中毒都是必须及时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通过食物调节身体酸碱度也没有科学依据,不可能靠吃些普通食物就能改变“酸性体质”。
    充电误区那些事儿
    误区1:新买的手机充电必须充满8小时并重复几次完全充电、放电,这样才可以激活电池,使手机电池容量达到最大。
    真相:较早使用的镍铬充电电池和镍氢充电电池,确实需要类似的“激活”工作。不过,现在我们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大多是锂离子电池,不需要通过深度充放进行激活,因为电池的初始化及测试过程已经在制造电池的过程中完成了。
     误区2:手机充满电之后必须马上拔掉电源,因为过度充电会引起电池爆炸。
    真相:实际使用中的锂离子电池是把若干个电芯连同一套安全保护电路以及多种安全装置一起封装成一块电池板。这些安全设计可以保证在过度充电、过度放电和短路时自动切断电池的电路,阻滞锂离子的运动,从而停止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当然,质量不合格的电池或者保护电路受损的电池还是有爆炸的可能性。
     误区3:减少充电次数能延长电池寿命。
    真相:锂电池寿命和充电周期的完成次数有关,和充电次数没有直接关系。简单的说,如果你每次都是用完一半的电量充电,那么充两次电才算完成了一个充电周期。连续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深度充放电,对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是有影响的,所以锂电池充电讲究“少吃多餐”,浅度充放电更有助于延长其寿命。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是真道理,哪些是伪科学并不容易。我们能做的就是不传谣、不信谣,让谣言止于智者,让谣言止于科普。

     
    植物科普 生态绿博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