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0371-69682111 咨询电话:0371-69682333
    家有千棵棕 子孙不受穷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0-14 08:41:22  
    碧玉轮张万叶阴,一皮一节笋抽金的棕榈,最有利用价值的是棕片,即叶鞘纤维。自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就收割利用棕片以创造经济价值,谚语云家有千棵棕,子孙不受穷。棕榈不但能
           “碧玉轮张万叶阴,一皮一节笋抽金”的棕榈,最有利用价值的是棕片,即叶鞘纤维。自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就收割利用棕片以创造经济价值,谚语云“家有千棵棕,子孙不受穷”。棕榈不但能创造经济价值,“棕榈型”树冠还可以营造南国热带风情植物景观。悠久的栽培利用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棕榈植物文化。
      树木档案
      棕榈,又名棕树、栟榈,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树干具环状叶痕,上部具残存网状纤维叶鞘。叶圆扇形,掌状深裂。叶柄两侧具细齿。肉穗花序簇生,花小而黄色。核果阔肾形,熟时蓝黑色,被白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中南半岛、日本亦产。江南各地广泛栽培,主要剥取叶鞘纤维,用于编制棕绳、蓑衣、棕垫、地毯、棕刷等。
      棕榈之名始见于我国先秦文献《山海经》,书中记载“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棕榈,又称栟榈,因皮中毛缕如马之鬃鬣,故名。
      优质纤维叶中来
      棕榈最有利用价值的是棕片,即叶鞘纤维。叶鞘纤维耐拉力强,耐磨耐腐,柔软度好,断裂伸长小,拥有麻类纤维的优良特征,是极为难得的功能性和环保型的天然纤维资源,十分适合作编织和纺织品原料。
      我国自先秦时期就开始收割利用棕片以创造经济价值,谚语云“家有千棵棕,子孙不受穷”“家有千棵棕,不松也要松”“千棕万桐,永世不穷”。这里“棕”就是棕榈,意思是说只要多栽棕榈和油桐,就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子孙后代就不会过穷苦日子。在过去确实如此,如果家里种一片棕榈,棕片年年割,直接拿去贩卖,或制成棕绳、蓑衣、棕垫、地毯、棕刷等棕榈制品销售换钱,收入来源稳定可靠,何愁受穷之忧。同时,以棕片为营生的手艺人“棕匠”行业,也顺势诞生。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棕榈种植热情达到高潮,一度成为江南许多农村地区的主要发展产业。据云南、湖南、江西、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不完全统计,棕榈人工林面积达百万亩,年采剥棕片十余万吨。其中,云南红河县的棕榈种植面积、棕片及棕制品产量位居全国前茅, 被誉为“棕榈之乡”。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棕榈制品逐渐被新产品所取代,棕榈的经济价值也大打折扣,像棕蓑衣基本已被雨衣或雨伞所取代,棕绳基本已被塑料绳或钢丝绳所取代,棕刷基本已被塑料刷所取代。再加上,村民挣钱的路子更广了,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挣钱过日子,现在外出打工比在家里种棕榈、卖棕片来钱更快更容易了。因此,人们种植棕榈的积极性也没以前高了,手艺人“棕匠”也早已失业。
      随着人们对功能性和环保型的天然绿色纤维制品的热切追求,棕榈的经济价值又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棕片可以制成环保型天然床垫,棕叶可以应用于现代纺织业,棕片和棕叶还可制成自然降解的包装材料等。
      
           棕苞是棕榈未开放的花苞,因外层花苞类似笋壳,里面生有密集成列的米粒状小花蕾,如鱼腹中的鱼籽,故又称为“棕鱼”或“棕笋”。宋代诗人董嗣杲曾在《棕榈花》中描写到“一皮一节笋抽金,胚成黄穗如鱼子”。
          忆苦思甜棕苞菜
      棕苞是棕榈未开放的花苞,因外层花苞类似笋壳,里面生有密集成列的米粒状小花蕾,如鱼腹中的鱼籽,故又称为“棕鱼”或“棕笋”。剥去外层花苞片,里面如鱼籽似的包体,就是做菜食用的部分。宋代诗人董嗣杲曾在《棕榈花》中描写到“一皮一节笋抽金,胚成黄穗如鱼子”。
      每年三四月,是棕苞采集的时节。成熟的棕榈花苞体态丰腴,一串串黄澄澄,十分诱人。但古人对其还是有点惧怕,常认为棕苞有毒,食用者少。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棕鱼,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
      根据现代棕苞营养成分研究分析,棕苞没有毒性,棕苞具有高纤维、高钾和低脂肪、低热量的营养优点,是一种丰美、健康、天然的绿色食品,生熟都可吃,同时,亦兼有消炎清火、降血压、助消化的药用功效。但因其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偏低,口味微苦涩等缺点,现代食用棕苞并不普及,食用棕苞者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及偏远山区,并成了当地的特色农家菜式。
    棕榈为典型的“棕榈型”树冠,可以营造南国热带风情植物景观
      园林绿化好树种
      棕榈是单子叶植物为数不多的木本植物,它与常见的双子叶阔叶树种、松柏类针叶树种营造的植物景观风格不同。棕榈树干无分枝,亭亭玉立,叶大形,集生干顶,组成典型的“棕榈型”树冠。“棕榈型”树冠是热带植物景观的象征,棕榈科植物大部分树种都具有“棕榈型”树冠,如我们熟悉的椰子树、蒲葵、鱼尾葵等。因此,棕榈科树木可以营造出具有南国热带风情的植物景观。
      棕榈性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极强,最低可忍受零下14摄氏度的低温,是国产棕榈科植物分布最广、最耐低温的树木。加上其树形挺拔秀丽,叶形优美动人,适应性强,能抗多种有毒气体,故常被广泛用于江南各地园林绿化及工厂绿化。又因其四季碧绿,经冬不凋,生机盎然,尽显一派南国风光,因此,棕榈也常常被引种栽培于长江以北地区,如河南、北京、天津、湖北、山东、山西等省市,经多年的引种培育后,棕榈已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遇到极端低温,仍需一些人工保护,以防极端低温冻伤树体。
      棕榈不但可以用于园林绿化,还可以用于石漠化治理。棕树具有浅根性、宜石灰土等生态特性,完全可以广泛种植于土壤瘠薄的石漠化地区,种植的棕榈不但能有效防治石漠化恶化和水土流失的生态问题,还可收割棕片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棕榈的肉穗花序
      棕榈的植物文化
      棕榈在我国长期的栽培利用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棕榈文化,主要体现在棕榈崇拜、棕榈文学和棕榈艺术3个方面。
      棕榈常作为村落标志、爱情象征、生殖力象征、祖宗象征及风水树而被崇拜。如云南哈尼族人常把棕榈作为村寨标志,谚语云:“无棕无竹不成哈尼寨”。哈尼族人也常借丝丝相连的棕片象征着亲密无间的爱情,借勃勃生机的棕心象征着子孙繁衍的生殖力。客家人常把棕榈作为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棕”者,“宗”也,故在房前屋后常遍植棕榈,以应“种棕树, 敬祖宗”之说。棕榈极易繁殖成活,生命力顽强,江南各地乡村也常把棕榈作为风水树普遍栽培,以护卫风水。
      棕榈作为文化情感表达符号,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枯棕》“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黄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诗人借棕榈被过度割剥以至枯死,来寓意蜀中百姓惨遭暴敛而生存无路。唐代徐仲雅《咏棕树》“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任君千度剥,意气自冲天”,表达了其傲岸不屈的人格象征。北宋文同《竹棕》“秀干扶疏彩槛新, 琅玕一束净无尘。重苞吐实黄金穗, 密叶围条碧玉轮。凌犯雪霜持劲节, 遮藏烟雨长轻筠”,赞誉了其经霜不凋的节操美。
      棕榈常作为绘画、舞蹈艺术的表现题材。如我们熟知的著名画家齐白石绘制的《棕榈树》《棕榈蚂蚱》《棕榈草虫》等画作。云南红河县哈尼族人在祭祀、丧葬、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常盛行跳“棕扇舞”, 以表现哈尼族人民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人常手持棕榈叶跳“八字舞”,象征着黑衣壮人的坚强性格与毅力,跳“团结舞”象征着黑衣壮人的和谐团结。
      值得强调一下,西方的棕榈文化与中国的棕榈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中的棕榈树是指棕榈科刺葵属的海枣树,又称椰枣树,象征着希望、和平、胜利和好运。不过,中国翻译者常将西方的棕榈树误译成中国的棕榈树,如汉语圣经中误把西方的海枣树译为“棕树”或“棕榈树”,导致很多中国学者把西方的海枣树文化与中国的棕榈文化混为一谈。
      作者简介
      徐永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被生态、植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承担“树木学”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工作。先后参加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对国内100多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进行过植物资源考察,出版专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15篇,科普文章10篇,参编教材3部。
                                                                                                                                                                                                                                                                             注: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