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0371-69682111 咨询电话:0371-69682333
    公孙树,东方圣者耀中华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0-14 08:40:07  
    推荐词 银杏又名公孙树,寄存了各种尘世的幸福与乡愁。姿如凤舞云千霄,气如龙蟠西岩谷是远望银杏枝干遒劲、屹立于天地的威武英姿;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是银杏的冰
           推荐词
      银杏又名公孙树,寄存了各种尘世的幸福与乡愁。“姿如凤舞云千霄,气如龙蟠西岩谷”是远望银杏枝干遒劲、屹立于天地的威武英姿;“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是银杏的冰清玉洁和不与他人斗艳的淳朴内心写照;“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枝孙绿荫肥”是银杏给予人们最深切的慈爱。作为植物王国千年不泯的历史老人,银杏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阴流转,被郭沫若誉为“东方的圣者”。
      树木档案
      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它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因此植物学家们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银杏树为高大落叶乔木,躯干挺拔,树形优美,抗病害力强、耐污染力高,寿龄绵长,几达数千年。它以其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广受世人钟爱和青睐。银杏树不仅以其俊美挺拔、叶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它适应性强,药用功效大,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银杏的果、根、叶、皮含多种药物成分,医药应用价值极高。
       
      我的家乡泰州是江苏承南启北的中部小城,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是这样评价泰州的:“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我们城市虽小,却有个不小的称号——华夏“银杏第一市”。泰州位处长江以北中下游平原地区,气候温和,极适合银杏树生长,满目望去,公园里、街道旁、田野上,到处都有银杏的身影,可以说,银杏是我们这座小城最为珍贵的“市树”。
     
     
    古银杏 成都市龙泉驿区林业局供图
     
      万古长青活化石
      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是“植物王国千年不泯的历史老人”“万古长青活化石”。
      银杏出现在几亿年前,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人们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
      泰州种植银杏历史悠久,现存百年以上的银杏树有6965棵,其中千年古银杏树就有14棵,树龄最大的1370年。泰州年代最久的一棵银杏树位于姜堰区白米镇张沐中学旁,此树据说为唐太宗李世民给子孙分封土地时作为界树所栽,该树长势良好,保护得力,虽年逾千年,仍然根深叶茂,果实丰盈,不用扬花自结果,丰产之年,可产白果上千斤。
      “此身愿化银杏子,不为参天为佛心。”银杏对于研究宗教的历史演变也有着重要价值。中国的佛教十分崇尚银杏树,银杏树体高大雄伟,最宜衬托寺院宝殿的壮观,其叶素雅洁净,与僧侣们修心养性、长生不死的信念不谋而合,具有不受凡尘干扰的宗教意境,被尊崇为“圣树”“佛树”,视为中国的菩提树,广为种植保护。此外,银杏木质软硬适中,纹理细密,佛家用其雕刻千手观音,栩栩如生,尤其佛像指甲微薄如真,故银杏又名“佛指甲”。泰州城北滨河绿地古关帝庙,前后有3株百年银杏树,庙前的两株110多年树龄,庙后200多年树龄,树势雄伟,干形高大,浓荫蔽日,叶形秀雅美丽,虬枝盘曲如龙。
     
     
    银杏果
     
      叶茂枝孙绿荫肥
      在泰州,很多居民区都种植着成片的银杏树,特别是在泰兴市宣堡镇内,银杏树达1.38万株,其中挂果树9800株,被誉为“中国银杏第一镇”。在小镇的核心区,有一片由200棵银杏树组成的银杏林,都是200年以上较古老的银杏树。夏天,很多居民都愿意到银杏树下乘凉,炎夏的银杏宛如一枝矗立的巨荷,冰清圣洁,为人们传送丝丝凉意。
      有村民讲,银杏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异功能。在气温40摄氏度的时候,柳树下的温度则达到37.7摄氏度,银杏树下的温度只有35摄氏度左右。正因如此,如果将银杏树大规模种植,可以起到调节气温的效果。此外,银杏树树体遒劲、高大,具抗污染、抗尘埃等功能,若种植银杏林带,能自然净化空气,减少大气层悬浮物含量。如果漫步在银杏绿荫中,你会觉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如同经受着一场“银杏森林浴”。
      此外,当地农民还在广阔的田野上种植银杏树,因为银杏树也是防治害虫的“好帮手”。银杏树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可以让银杏保护自己免遭病虫的侵扰,同时还可以直接杀死周边农作物的病虫。在农田里种上银杏树,就不怕病虫来袭。
     
     
    1100年古银杏树 孙阁摄
     
      浑身是宝贵中州
      银杏树“浑身是宝”,欧阳修有诗云:“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这都因它的叶与果自古就有妙用,其药用功效和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泰州的老百姓形象地说:“银杏树,摇钱树,哪里栽,哪里富。”
      银杏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每年秋天,经常有人爬上高高的银杏树采叶子。银杏叶甘、苦、涩、平,其提取物银杏黄酮是防治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有效的成分之一,银杏叶制剂与降糖药合用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辅助药。
      银杏果实俗称白果,是干果中的上等之品,营养丰富,食用历史已有千余年,为良好的滋补品,具有养生延年之功效。产自泰州的白果果大壳薄、果仁饱满,尝之软滑香糯、味道甘美,营养丰富、药食兼用,果仁中蛋白质含量11.27%,淀粉73.24%,脂肪3.93%,总糖3.17%,另外还含有16种氨基酸、26种矿物质和22种微量元素,经常食用白果,可以滋阴养颜抗衰老,是不可多得的食疗佳品。可利用白果的有效化学成分和特殊医药保健作用加工生产保健食品,目前,银杏叶饮料、银杏桃果汁、银杏啤酒、银杏茶等保健品已经上市。
      银杏木材也十分珍贵,是优质上等木材,有“银木”之称。《本草纲目》说:“其材耐久,肌理白腻,术家取刻符印,方能召使也。”正因如此,银杏木材被广泛用于制作乐器、家具以及木制工艺品。去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带热了泰州银杏砧板,用银杏木材制成的砧板,富含油脂,特有的修复功能,能够抗菌、愈合刀痕,切割食材不伤刀刃,不滑刀。节目播出的当晚,3000多只银杏砧板就被订购一空。
      近年来,泰州银杏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开发利用蓬勃兴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银杏树林
     
      形色俱佳人皆赞
      银杏树极具审美价值,形似鸭脚的银杏叶、高大的银杏躯干、势若华盖巨伞的树冠、虬曲柔软的树枝,一年四季都展现着它独特的自然美。
      春季嫩枝照绿。银杏树抽出新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如精美的鸭脚一般,甚为奇殊,真可谓是“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银杏树叶面如扇,叶茎如柄,叶面上有规则的纹路往外散开,就像扇子的扇骨,煞是好看。
      入夏浓荫蔽日。到了夏天,那一把把小扇子汇聚成一把漂亮的遮阳伞,托起一轮骄阳。叶色深碧,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清风过处,千万片绿叶摇动起来,声音清脆响亮。
      秋天金色满地。每每秋风乍起、天气渐凉之时,银杏树叶更令人惊诧,“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有的鲜亮绿色中镶着黄边,有的通体黄成一片,阳光一照,金黄灿烂,忽似一排排威风凛凛的黄金武士,突然耀眼夺目起来,巡行其间,目不暇接,心胸开阔,不由得让人平添了“沙场秋点兵”的豪迈。
      寒冬银枝傲雪。“姿如凤舞云千霄,气如龙蟠栖岩谷”,冬日的银杏树依然气势昂扬,蓬勃茂盛,挺拔的躯干,苍劲的体魄,清奇的风骨,俊美的树姿,虬曲如龙的枝干,远远望去,白雪皑皑覆盖在树枝上,宛如一幅巨擘,给人以敬慕之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观赏河南光州净居寺银杏时曾赋:“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其喜不自禁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东方圣者耀中华
      银杏树是中国人文色彩最浓厚的树种,郭沫若称其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民有生命的纪念塔”“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
      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是银杏的个性。银杏树的适应性强,只要有立足之地,就能顽强生长。正如郭沫若所言:“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平淡的银杏树,粗糙是它奋起的痕迹,扭曲着向上是它自强不息的标记。
      坚贞高洁、淡泊名利是它的品质。银杏风度韵致典雅大方,外表朴实,品质高雅,李清照有诗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足可见银杏坚贞高洁,虽流落江湖,但仍保持着玉骨冰肌的神韵。《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也,圣人之德也。”银杏树有花不显,无桃李之芬芳、无百花之艳丽,安然自在,神定情闲,坚挺而唯美,孤傲而通灵,立地擎天,表现出“淡泊”的精神。
      甘于奉献、仁者爱人是它的本心。银杏是甘于奉献的,一如它也称公孙树,以硕果济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银杏树干擎云天,具有仁者的风度。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银杏树的生存过程真正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的精神:根固中华大地,广施仁德,在暑天为众多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为无数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又成为集果、材、药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资源物种,向世界奉献“仁爱”之心。(王诗涵)
      
      作者简介
      王诗涵 江苏省泰州中学梅苑文学社社长、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曾有多篇作品在新华网、《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少年作家报》、《泰州日报》发表。

    注: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