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0371-69682111 咨询电话:0371-69682333
    首页 资讯 正文
    学道德模范 树高尚品行
    来源:本站  时间:2016-05-02 00:00:00  
    学道德模范 树高尚品行 --光明使者眼科界的不老青松 (敬业奉献张效房) 张效房,男,回族,1920年10月出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 他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

    学道德模范 树高尚品行

    --光明使者——眼科界的不老青松
    (敬业奉献张效房)
            张效房,男,回族,1920年10月出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
           他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从医60多年来,他在眼科事业有38项发明和改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他所引进、改进的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手术,连续8年被“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推广应用,并定为规范术式。至今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专利1项,出版专著22部,发表和宣读科技论文248篇,培养眼科硕士、博士后70余人。1978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5年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他是全国唯一获得者。
          1939年,张效房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这6年大学生涯既艰辛,又充实,也是他扎进医学知识海洋里勤学苦练打基础的阶段,毕业后他被安排到眼科工作。1949年,全国解放。张效房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开始投入到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中。“中学期间,我每年都能拿到15块银元的奖学金,又靠‘勤工俭学’读完了大学。在学校期间,勤奋努力,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走上临床后才发现,还有许多东西弄不明白。”张效房说,“那时,每天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吃在医院,睡在医院,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医院。”
          建国初期,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患眼病的人多且病情严重,特别是沙眼及其并发症,危害最大,占致盲原因首位。张效房主动向医院领导请战,利用星期天,下乡为群众义诊。“那时,每到星期天,我和几个年轻人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深入到农村、学校、工厂,为群众义务治疗眼病。”张效房说,“有时候,白天农民下地了,上门找不到,我们就晚上登门,一旦发现病人,能够现场治疗的,就及时治疗;不能现场治疗的,就带回医院。”张效房回忆说:“当我们打开病人眼上的纱布,许多失明多年的患者一睁眼,重见光明,惊喜交加,竟呜呜地大哭起来,一个劲地感谢共产党派来的医生。”
          “文革”期间,成都市一位姓罗的技术员在车间工作时,左眼被飞溅的铁屑刺入。而罗技术员的右眼自幼就弱视,如果正常的左眼残疾,将面临双目失明的危险。在那个年代,技术员凤毛麟角,所以罗技术员的伤情引起了全厂上上下下的关注。可是,在成都手术未成功,先后辗转到西安、北京,均失望而归。在上海,一位专家经过详细检查后,摇了摇头说:“你们去河南找张效房吧,他可能行!”忐忑不安中,他们找到了张效房。整整3个小时的手术,铁屑顺利取出。陪护人员立即把电话打到了厂里。当时,厂里正在召开“万人大会”。厂领导当即决定,将这一喜讯在大会上宣布:“罗技术员眼睛里的铁屑是在河南取出来的!”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当医生不容易,当好医生更不容易,只有一辈子学习和实践,没有任何捷径!”几十年来,张效房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晚上要学习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多钟,早上6点多钟就又起了床。在大家的印象里,他几乎没有任何爱好,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无论是等火车、等飞机,还是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张效房都要拿出书本来看,或者拿出文稿批改。他说:“一可以多学点知识,二可以缓解等候的无聊,真可谓一举两得!”熟悉张效房的人可能注意到,每次出差,他都要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包,里面装满了书籍和文稿。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手提包的形状是竖形的,不是常见的横形的。张效房说:“这个包正好能将A4纸大小的书籍和文稿装进去,一有空,我就能随手把书籍和文稿抽出来,非常方便。”
           在国内眼科领域,真正能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科研成果有两项:一项是北京同仁医院张晓楼教授等对沙眼衣原体的首次发现;另一项就是张效房的“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评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果,眼科项目中获奖的仅这两项。
           谈起这项攻关的初衷,张效房说:“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工业发展迅猛。那时,年轻工人热情高,干劲大,但防护意识差,眼外伤时有发生。”“铁屑、铜屑、石屑等一旦进入眼内,如不及时取出,常常导致失明。如何取出异物,特别是非磁性异物,这是当时国内外眼科界长期以来探索的课题。”张效房说,“那时,西方的‘前路磁铁吸引模式’虽然简单有效,但却容易造成新的损伤。”怎么办?张效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查资料,做实验,设计图纸,反复实践,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失败,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设计的薄骨定位法、电子计算机校正法、“重叠波”定位法、磁棒接力摘出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相继应用于临床。这些安全、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眼科同仁称为“张效房法”。
           张效房的心血与汗水终于浇灌出累累硕果。1976年,他的专著《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成为国际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在他主编的《中国医学科学年鉴》中写道:“目前我国在眼内异物摘出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1982年,在美国有1.6万人参加的第24届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上,张效房的《三千例眼内异物摘出的体会》报告,由四种语言同步翻译,引起轰动。当地报纸以《来自中国的经验》为题进行报道。会后,张效房先后应邀到美国、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所作专题报告。同时,众多的国外同仁也先后来到中国,到河南取经。
           张效房成功了,但他攀登的脚步并未停止。他带领的课题组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人群中白内障占致盲首位(25.32%),单眼盲中眼外伤占首位。特别是白内障患者,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传统的白内障手术因费时、不安全、效果差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超声乳化手术又因设备昂贵、操作复杂而难以在国内普及。”张效房说,“如何寻找一种安全、经济、简单、有效的术式,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时,已过退休之年的张效房决定攻克这一难题。他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集从医50年之经验,对引进的手术方法反复实践,反复改进,反复简化,形成了系统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这种新的术式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费用低廉,手术效果可与超声乳化手术相媲美,手术时间由传统术式的1小时缩短至不到15分钟,最短的只需5分钟!目前,这一术式在国内开展超过200万例。
          2002年,张效房作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方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和专家组组长,负责起草了第一期总结报告,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和专家们对“简化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一致赞同。当年,美国眼科学万人年会上,张效房登台所做的《中国河南大范围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经验》报告,加上7分钟的手术录像,再次轰动大洋彼岸。一位美国医生说:“无论是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还是白内障摘出手术,张效房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当医生的,如果让红包遮住了眼睛,心灵之窗有了灰尘,还能把手术做好吗?”张效房说,“我坚持一辈子不收红包,更不会拿回扣,一是不会,二是不忍,三是不能。”说这番话时,老人表情异常的严峻。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病人记忆犹新。当时,他因眼外伤在哈尔滨的一家医院接受手术,结果手术未能摘出异物。经人介绍,他慕名来到了郑州,住进了张效房管理的病区。从遥远的东北来到中原后,这对夫妇举目无亲,一筹莫展。手术前一天,患者的爱人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张效房的家。到了晚上,她敲开了张效房的家门,送上一个800元的红包。张效房一见,满脸的笑容凝固了。他严肃地说:“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来就不收这个的!”患者家属怀着惊讶和疑惑的心情离去。第二天,手术如期进行。术后第二天,当纱布打开后,这位东北大汉第一眼就看见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50多岁的汉子,当场失声痛哭,哽咽着说:“我真没想到,张教授的医术这么高!医德这么好!感谢张教授!感谢白衣天使!”
          还有一次,灵宝市的一位患者找到张效房。一见面,就恭恭敬敬地送上来一枚金戒指。“那枚戒指尽管做工粗糙,却很大。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戒指。”张效房说,“我就对他说,这个东西我不能收!”患者急了,连忙说:“我是开金矿的,在我那这不算啥!”张效房又说:“不管你算啥不算啥,但我不能要!否则我就犯错误了,你愿意让我犯错误吗?”患者见张效房态度坚决,只好收起了戒指。
           1998年3月,张效房被授予首批10名成绩突出的科研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功臣”称号,他是全省卫生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拿到了政府奖励的5万元,他心里很是不安。在他心里,成绩不能完全归功于自己,而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张效房不但将奖金全部捐出来,还拿出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15万元,其中5万元作为捐款,10万元购买医疗器械,无偿提供给基层医院开展手术。这一义举,让诸多同行深受感染,纷纷捐款,建立了“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资助全省眼科学术研究之用。
          从医60多年,张效房教授凭着高尚医德,心系患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凭着坚强意志,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真可谓是大医精诚,嘉言懿行,眼科界的不老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