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学名:Salix matsudana var. matsudana f. umbraculifera Rehd.
科属:杨柳科、柳属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北京园林中常见栽植。伊犁绿得最早的树是馒头柳,掉叶最迟的树也是馒头柳。

形态特征
馒头柳,是柳树的一种,因其树形类似馒头而名之。分枝密,端稍整齐,树冠半圆型,状如馒头。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80厘米。大枝斜上,树冠广圆形;树皮暗灰黑色,有裂沟;枝细长,直立或斜展,浅褐黄色或带绿色,后变褐色,无毛,幼枝有毛。芽微有短柔毛。叶披针形。苞片卵形,黄绿色,先端钝,基部多少有短柔毛;腺体2;雌花序较雄花序短,长达2厘米,粗4毫米,有3-5小叶生于短花序梗上,轴有长毛。

生长习性
阳性,喜温凉气候,耐污染,速生,耐寒,耐湿,耐旱。在固结、粘重土壤及重盐碱地上生长不良。不耐庇荫,喜水湿又耐干旱。

园林用途
树形美,易繁殖,深为人们喜爱。其柔软嫩绿的枝条、丰满的树冠及稍加修剪的树姿,更加美观。适合于庭前、道旁、河堤、溪畔、草坪栽植。在北方园林,柳属的一些绿化树种是落叶树种中绿期最长的一种。但由于种子成熟后柳絮飘扬,故在工厂、街道路旁等处,最好栽植雄株。

变种品种
旱柳分密枝,端稍齐整,形成半圆形树冠,状如馒头。北京园林常见栽培。
绦柳枝条细长下垂,华北园林中习见栽培,常被误认为垂柳。小至黄色,叶无毛。
龙须柳枝条扭曲向上,各地均有栽培。生长势较弱,树体小,寿命短。

植物文化
旧时淮安人每逢寒食节期间于门插柳枝祭拜鬼神,防止鬼的侵扰。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柳枝插门,随枝所指以酒哺饮食祭之。”
民间有清明节佩带柳枝、插柳枝的习俗和“清明不戴柳,下辈转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说法。寒食清明踏青折柳,游人好将柳枝捋成光竿,皮与叶在下端攒簇成青球,捏在手中悠着玩,戏称“扫愁帚”。小孩子则用柳条编成环状,春痕一抹,箍在头顶,美名“翠玉圈”。
柳树还与祭祖活动有关联,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往往手持柳枝,前往家族亲人坟前祭扫,为之添土圆坟,随后还以柳枝插于坟上,意为后人不忘前人,后继有人,子孙绵延不绝。
过去,在农村,房前屋后,村民们总喜欢种上几裸树,不仅能美化环境,也能增加经济收入。但是,什么地方栽什么树,民间很有讲究。最忌讳的是门前栽桑,屋后种柳。有语云:“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究其原因,桑与“丧”音近,民间忌讳;柳与“流”谐音,屋后植柳,有金钱财宝流出之嫌。